导演: 李濬益
时间: 2024-10-07 09:26:05 地区: 韩国 年份: 2021
简介: 纯祖一年,丁若铨(薛景求饰)因受辛酉迫害事件影响被发配到遥远的黑山岛。来到岛上后,丁若铨对这里的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写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书籍。他向在这里土生土长、熟识各种海洋生物的青年渔夫…兹山鱼谱高清免费vip在线观看 纯祖一年,丁若铨(薛景求饰)因受辛酉迫害事件影响被发配到遥远的黑山岛。来到岛上后,丁若铨对这里的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写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书籍。他向在这里土生土长、熟识各种海洋生物的青年渔夫昌大(卞耀汉饰)寻求帮助,但最初昌大因丁若铨是戴罪之身而拒绝。后丁若铨了解到昌大在自学识字的过程中常遇到困难,于是提议将各自擅长的知识教授对方,昌大最终同意,两人也在相互碰撞中成为了彼此的良师益友。然而,丁若铨在得知昌大学习的目的是为仕途后大失所望,昌大也明白两人各有志向,亦师亦友的二人决定分道扬镳……… 兹山鱼谱优酷腾讯兹山鱼谱爱奇艺视频在线观看 详情
免责声明:注-本站奔着免费分享,不投放广告不盈利原则,若本站收录的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联系我没,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Copyright 雪梨韩剧网;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现实粉碎理想是表,儒学顽抗西学是里;负气书生张德顺常见,博物流人丁若铨难得。
「昌大啊,第一次听到黑山岛时,我很恐惧这名字。但是我遇到了你,一起度日,恐惧渐渐消失。原本被流放之罪而折磨消失的我那强烈的好奇心本性,再次被点燃了起来。……活成不断向上飞的鹤虽也不算坏事,但是即便身上沾满污水泥浆,也选择活得像兹山一样,虽外表看着黑暗,却生机勃勃自由自在,也未尝不是有意义的事啊。」
虽是古装,却很现代。李濬益真的每每能选到一个特别好的人物,找到一个特别好的切入点和角度,《兹山鱼谱》自不例外。以东西之争切入,继而来到社会阶层问题,最后殊途同归地来到政治结构的批判和对人人生来平等的终极诉求,结构之清晰、内容之完整、逻辑之严谨令人击节。步子跨太大了就扯着裆,丁若铨的虚无与失败,也无疑昭示一种圣贤的必然结局,恰如孔子或耶稣,兹山鱼谱或许就是他的论语抑或圣经吧。
特别喜欢这个故事,集合了很多我感兴趣的点!因硕论涉及植物谱录,也看了不少博物学古籍相关的论文,类似的历史原型我们其实也不少的。电影拍得极富古典意蕴,兄弟书信往来,千里共婵娟,明月照大江的场景特别美,想到苏轼,想到他一路被贬,也还是乐观通达地观察万物。丁若铨儒雅博学的士大夫形象,也像从古书中走出似的,师生互动很有趣。无力探索人心,研究世界运转的机理也不枉所学,那是灰色世界里如蓝鸟一般的希望,是生命力所在。
太 好 看 了。 本来以为是很厚重、严肃的题材,却拍得趣味横生,每一刻都很享受。知识不仅仅在形而上的地方,也在墨鱼的囊里,在海螺的回声里,在海胆头上的小口里,那里会飞出蓝色的小鸟。见微知著,实在厉害。
看罢感慨良多。“帝国最优秀的人才却与鱼虾相伴”。想起韩昌黎的诗:“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兹山鱼谱》用汉语写成,去年点校了一部分,国内还没出过。
任何知识与权力媾和会变成一种治理工具,无论是性理学或西学,还是选择出世或入世之间。知识本不冲突,冲突是在于建构它的语境。
极好。明线是一个士大夫凄苦无聊的流放之路,暗线是当西方现代技术与思潮袭来之时,传统帝制下富有远见的文人波澜起伏的思想变化之路。既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超然物外,又有“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忧国忧民。结尾十分震撼,面对腐败透顶的“两班”与沦为鱼肉的百姓,理想幻灭的徒弟变成了他曾经不理解的师傅。理学救不了朝鲜人,当然也救不了中国人。
出世入世,济世牧民,殉道之声,声声入耳。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骨子里的士大夫儒家气息,居然是韩国电影。
是一部文学性与视觉表现都很好的作品,用渔夫的淳朴上进去对比官府的腐败堕落,对于东西方观念、人和人的相处、官和民的关系的呈现虽然表面直白,但有一定批判性。青鸟、乌贼墨、鱼之道等等的比喻贴合故事主题还很有诗意。
看到一句影评觉得很好:不会再为这种事伤心了,谁有本事拍好谁来拍,历史和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同样的感想。
原以为是要拍韩版《沉默》,结果是越过蒙昧、越过经世、越过“主”,往“明心见性”去走,格局一下打开了,虽然有套路的地方,但胜在活泼自然,意境悠远。画面、故事、表演均属上乘。不愧是拍出《思悼》的导演,这部太纯熟了。中国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可惜拍得却少,可与之一比的电影,我只想到《山水情》。
洞悉上层腐朽倾心西学的遭贬大儒邂逅向往功名醉心理学的小渔夫,从两个方向说尽了一个体系的活力与困境。即席汉诗酬答的那段让中国观众分外感动。没想到韩国还能拍出这么纯粹的东亚文人电影,黑白摄影的海面和树影,有日本电影的动态而无日式建筑的拘谨,文人意趣则让人想起《孔夫子》那时候的中国电影,真心让人赞叹。要说不足,大概是两位主角之外的配角们都刻画得较为脸谱化,功能性过强。
陆海之间的对比。陆是庙堂之高,海是江湖之远;陆是血色人间,海是闲云野鹤;陆禁锢人生,海滋养万物;陆是流放,海是接纳;陆是虚无的探求,海是真实的厚重。“在朝廷他是罪人,在我这他是客人”,“如果不能按照所学的生活,那就按自己的本性来生活。”陆与海的博弈中,仍有一岛,仍有人如山。他等待岛屿成片,恰似山隆于海。
非常喜歡
李濬益的狂放浪漫就是属于东亚的自由。
贵国有这么璀璨华丽的士大夫流放传统,为什么又是邻国拍出这样的电影?昂???
虽然其实和自然博物关系不大,讲的是世道人心和正直之人当如何抉择,但还是很动人。看到后面想起了《大明劫》,也许最后出路也就是退隐僻远之地,寄情于格物,或许还能留下些在后世显现出意义的东西。世道沉沦,流亡反而是救赎。
丁若铨是真正经世致用的大儒 该入仕则入仕 该缩头就缩头 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 人的出路隐藏于透明纯净的客观世界 薛景求对角色塑造功不可没 大学士一脸泥浆和仔细剖鱼的强烈对比 两个人商定好互相教学丁若铨马上说我们先去看鱼 还有跟别将的几次交锋 换个人演不出这么可爱的效果 岛上生活简直太理想化 前面笑得多开心后面哭的多大声 (程颐)“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致知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末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者,无之。”
纵使深陷泥淖,也应仰望星辰。外表即使看似阴霾密布、暗淡无光,内里也应寻觅无限光亮、浩然之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发配贫苦边境,却仍秉持一颗赤子之心,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整理。是师徒恩义,亦是知己深交。在影像技术日趋发达的而今,没有实际意义的黑白画面十分乏味,但赋予了其有用的内涵则就会变得不同。诗的气质在本片中因黑白色彩处理而更加显著,片尾部分展翅而飞的青色雏鸟,以及海水推波渐行渐远的蓝色,一个是自由,一个是深邃,把晦暗的官吏世界与凄寒的疾苦民间一把割开。留下浅浅余波,留给观众细细品味。
今年最喜欢的电影了。这是认识论的问题,也是价值观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怎么做人的问题。
竟然有这样的电影,这样的电影竟然是韩国拍的。震撼得说不出话来,这个程度不能叫偷了,连我们自己都拿不出这样的作品。
今年目前为止我看过最感动的片子了,故事叙述平淡朴实,摄影扎实,用光讲究,让我泪目不止。 相信东方的读书人,一定会有强烈的共鸣,当固有价值观被现实世界一次次击溃后,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的思想挣扎在自由的思想和怯懦颤抖的笔触之间,我们的手中只有笔,一杆孱弱无力的慰藉,慰藉自己的孤独和对生命自由意志的挣扎,然后老去…就只有老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表层是博自然之万物,核心还是博终极之人道。水族的生理构造和人类的品质性格互通相映,久久回响。这种电影看多了,会产生共情的错觉,但回到现实还是要做回脏污的自己。
小粉红黑化记。好的大众文化产品,但苛刻些看,还不够严肃。油滑处在于,师生关系仍基于某种未经批判的权力关系上
《兹山鱼谱》,满分推荐给所有东亚型知识分子的电影,流放主题。东亚因政治一贯野蛮残暴,所以很少采取流刑,而多使用肉刑(当然现代稍微文明一点了,汇入徒刑,但肉刑依旧有遗存)。中国采取流刑较多的,是政治上相对文明的两宋;日本、韩国流刑传统较中国更为久长,原因恐在于日本、韩国实际未能形成稳固的中央集权传统,日本自古以来就更像是封建制,而中国封建制终结于先秦,导致后者未能为流刑留下空间。流刑的使用是考察一个文明体是残暴黑暗还是文明宽恕的最有趣的视角,也是判断其在文化上有无希望的最佳依据。
弟子线是从学习四书五经死背书到终于领悟回归的传统路子,没什么可说的,丁若铨这样,生死攸关时期能立刻叛教、中西方文化贯通,好的东西都来点,虽然自己对理学的态度也就那样,但还是愿意拿这个教人,教贱民,娶贱民,不与世同,干脆退而写科普书,很有知识分子的通透和坚持,很欣赏。
「丁若钟把天主教当作宗教,丁若镛将其作为性理学的补充品吸收,但丁若铨把西学当作哲学来接受。」 所以丁若钟为信仰献祭自己,这是选择了崇高;丁若镛从西学中提炼出「经世致用,利用厚生」的一面尝试解决民间疾苦,但这仍然基于对君主制的绝对信任。 反观丁若铨,他将西学内化为生存哲学,绝不是在黑山岛「出世」,而是在小小天地里找到「入世」的新选项。 —引自不散
抛却官场杂念后,返璞归真。兹山小岛能见天地宇宙,一个人从容坚韧的一生就是史诗。韩国名导能拍出如此纯粹悠远之作,让人羡慕。
网上那则躺平宣言写得好,在糟糕的末世,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片子。背景是大航海时代闭关锁国下的儒教国家,故事是儒教下个人意识觉醒的历史碎片,讨论君臣秩序、儒教伦理、个人觉醒、清流浊流、出世入世,电影讨论的方式也是婉转平静的,有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气质。这种历史人文气质是非常中国式的,格局和思考都很深邃,能与中国观众产生基因共振,但中国却少有电影人能把光照到这样伟大的历史瞬间……
國語晉語九:趙簡子嘆曰:「雀入于海為蛤,雉入于淮為蜃。黿鼉魚鱉,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竇庇侍,曰:「臣聞之,君子哀無人,不哀無賄;哀無德,不哀無寵;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難,欲擅晉國,今其子孫將耕于齊,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
原谅我一直代入苏东坡。一个出身名门,见过世面,致力于打破阶层,提倡人人平等的大家。一个出身低微,企图通过读书出人头地,投身仕途改变体制的年轻人。相识于微,却都无法真正的改变现状。
当我们的历史题材还沉浸在权谋宫斗,忠臣良主,才子佳人的自我营造中不亦乐乎,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的韩国人已经拍出他们的反思。我们的自信建立在皇朝一统的自我陶醉中,有反思也是如何恢复祖上的荣光。读书为何?成为鹤,成为琉璃庑顶鸣唳的祥瑞?还是远离,成为黑山的淤泥,黏着在深厚的大地?这不仅仅是昌大面临的选择,也是我们要面对的。
照日深红暖见鱼 山下兰芽短浸溪 连溪绿暗晚藏乌 松间沙路净无泥 欲去又还不去 明日落花飞絮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 酒阑不必看茱萸 俯仰人间今古
同是双男主,比起《徐福》的孔刘与朴宝剑,此番薛景求与卞约汉的搭配更显出彩。一位是入世后的出世,一位是出世后的入世,大家的流放与庶民的追高,对立之后是一同前进的羁绊,文学性与哲学性一同得以展现。薛景求是一如既往的稳定,卞约汉则真的是久久久违地拿到了佳片佳角,狗壁也是时候走起来了!
所以我不研究善变、难懂的人类,要转去研究通透、明净的事物,用事物来忘却我。
白鹤奋飞虽好,如兹山满身污泥仍能自由自在何尝没有意义。丁若铨死于修书之时,某种意义上也算圆满。薛景求演得太好,丁若铨站在海边的镜头实在印象深刻。最后表白李濬益,请多拍历史片!
《兹山鱼谱》和《思悼》这样的电影,完全应该由中国来拍,唉…不会再为这种事伤心了,谁有本事拍好谁来拍,历史和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
黑白画面让这部电影更加的内敛深刻,看多了各种色彩丰富的电影、IMAX屏,反而觉得返璞归真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无论何时,都存在领先于时代的人。读书若只是因为喜欢,不为名,不为利,也不为了所谓的天下苍生,也许就会简单许多。
水墨画的构图,敢以五绝、七绝推动剧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人物互动,还有《论语》《大学)……还有那个心情嘲笑韩国人偷吗?另外,本片部分还拿了小津的机位,融了《老人与海》……打个四星,警示自己。
电影很好。前半部分基本上是按《兹山鱼谱》序文以及丁若镛的《先仲氏墓志铭》拍的,后面张昌大参加科举做官,以及二人谈无君世界的理想基本上都是导演的自我发挥了。
李睿溢《思悼》之后最好的古装片,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当信仰被现实击碎,人该怎么活?丁若铨用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日啖鲷鱼三百条,不辞长作黑山人。好喜欢,好想看一部这样的黑白苏东坡。 流放生活拍得闲适有趣,又没有冲淡该有的沧桑悲凉。依旧延续了《思悼》对儒家传统的反思,以士大夫和渔夫、官场和流放地互为表里镜像,背景又是西学东渐,既有儒道互补共生的和谐场景,又有新旧思想碰撞的焦灼困境。 薛景求气质儒雅又冷峻,非常适合演落魄的文人墨客,而且这角色简直是理想人格,再加上先知固有的悲剧处境,魅力爆棚。我已经不止一次爱上他了。
有反思,有哲思,有文化,有格局。为什么很多能把中华文化拍出骨髓来的,总是日本和韩国...
韩国人又发明了新的气人方法,他们不光拍zz片可以让我们质问说我们这片土地啥时候才能拍的出来,他们还拍了儒释道片让我们怀疑人生怀疑我们这片土地到底时候才能拍的出来
如白鹤之生虽好,而兹山之污泥亦善也......
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的韩国电影,甚至可以说最好的电影。看完以后心情复杂:我们有《论语》、我们有古诗·绝句、我们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这样内容精彩令人回味无穷的电影,又是人家隔壁的......
近期看到的最舒服、最享受的历史传记电影! 十分赞同豆瓣网友的以下感慨:“中国有苏轼这样的文人的国家,居然让韩国先拍出了这样充满哲理人文气息的电影!”作者不回避自己国家几百年前深受中国儒学文化的影响,不回避西方宗教带来的“西学东进”的史实,即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又通过艺术虚构阐明了自己今天对时代、社会的见解,可谓尖锐激烈,又平心静气。难怪它摘得了去年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电影类的大奖!值得观赏。
儒学的正反面,这种历史题材本该由我们述说,但这是一部韩国电影。